摘 要:对井塔滑模施工中经常出现的模板下口胀模、结构形心偏移、洞口不垂直以及混凝土表面质量差等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
对滑模模板及滑模装置进行了改进,指出井塔滑模施工工艺具有施工速度快、节约模板和劳动力、利于安全施工等特点,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井塔滑模,施工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模板
1 背景
2003年以来,中煤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第七十三工程处先后承建了煤炭和冶金行业6座竖井井塔,并全部采用“滑一打一”施工工艺进行施工,其施
工速度和质量得到了肯定,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归纳起来主要是:模板下口胀模、结构形心偏移、混凝土表面不光滑
、洞口不垂直等。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经过研究和探讨,针对其原因采取了改进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主要质量通病原因分析
2.1 模板下口胀模
一般在首次浇筑墙壁混凝土时,或每层平台板完成浇筑墙壁混凝土时,模板下口经常会发生或大或小的胀模现象,导致每层接缝处总是不平整或出
现错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滑模模板系统没有根据工程特点进行专项设计,模板围圈间距偏大,其刚度可能不足,导致变形超出规范要求。
2)混凝土浇筑分层不均匀,施工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是塔吊吊斗直接入模,一次浇筑过厚,瞬间冲击力超出设计承压力。
2.2 表面质量差
井塔工程自身通常都设计有数层楼板,而且洞口、暗梁、柱等较多,采用“滑一打一”的工艺进行框架结构的施工,经常出现掉角、洞边坍塌、蜂
窝等质量缺陷。由于“滑一打一”的工艺一般内平台下面没有吊架,内墙面通常无法随滑模进行修补,故表面质量差通常更多地表现在内墙,归纳
起来其主要原因有以下4条:
1)每层滑模施工至楼板进行空滑时,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清理,导致模板表面产生一层粗糙的混凝土表层,尤其以阴阳角为甚。
2)由于每层需停滑,在滑道处经常堆积有混凝土残渣,导致洞口掉角。
3)混凝土出模强度控制不合理,引发掉角或粘模。
4)混凝土振捣存在漏振或振捣不到位等现象。
2.3 结构形心偏移
从近几个工程实例来看,形心偏移均未超过规范允许范围,但在个别楼层上,中柱位移也曾出现过超标的个例。如果不加以重视,也将会影响结构
实体质量,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4条:
1)施工过程中材料堆放过多,或局部集中荷载过大,导致滑模平台倾斜不平。
2)千斤顶行程不一导致滑模平台倾斜不平。
3)钢筋或混凝土硬块紧贴模板从而对模板产生水平推力。
4)混凝土浇筑顺序不合理。
2.4 洞口不垂直
滑模施工中洞口通常是在模板内安放滑道,滑升至洞底标高时插入洞口插模来留设,实际滑出的效果经常发生洞口上下错位、侧边倾斜等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滑道处经常堆积混凝土残渣,插板不垂直或者脱出滑道;另一个原因是滑模平台发生了扭转导致滑道与设计位置发生位移。
3 主要改进措施
3.1 滑模模板设计
应针对工程的实际特点进行专向滑模模板设计,根据墙体厚度、混凝土运输和浇筑方式等设计相应的模板支撑体系。
1)采用泵送混凝土时一般在滑模平台上设置混凝土灰斗,这样在计算荷载时就应考虑混凝土自重以及泵送产生的瞬间冲击力,必须进行局部液压
系统及支撑设计,设计时应尽量考虑将灰斗设置在最靠近墙柱等主要受力处,或增加抵抗其冲击荷载的千斤顶。
2)井塔采用“滑一打一”工艺时,为了方便平台侧模施工,外模通常选用300×1 200模板,内模选用300×900模板,应考虑对外模底部进行加固。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外模底部加设一道模板围圈,采用48×3.5钢管或10号槽钢,利用钢筋斜撑进行加固。
3)墙体较厚时可以将模板围圈适当加大以提高其刚度(例如采用14号槽钢代替10号槽钢),或将上下围圈加工成桁架结构。
4)滑道尽量采用角钢、方钢等具有直角边的硬质材料,插板也应尽量采用钢板等表面光滑的材料。
5)选用行程相近的千斤顶放在一组,或每一面墙体上都使用行程相近的千斤顶。
6)为保证滑模平台的水平,按标高分段对千斤顶设置行程限位器,保证在每个提升阶段所有的千斤顶都爬升到指定的同一标高,从而保证滑模平台
保持在同一水平面。工地常用的做法是随滑模施工将建筑扣件每300 mm一道,拧紧在爬杆的同一个标高上进行限位控制。
3.2 施工质量控制
1)编制详细的滑模施工技术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同时对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作好应急预案,提前制定预防措施。
2)作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根据不同的施工环境选定合理的初终凝时间,严格控制出模强度。尤其在内蒙、山西等高寒地区,昼夜温差大,可能存
在白天需缓凝、晚上要早强的现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掺加不同的外加剂。
3)作好混凝土浇筑顺序的策划和控制,严格执行均匀浇圈浇筑制度。
4)塔吊吊运混凝土时应先卸在内平台上,然后利用人工入模,严禁混凝土直接入模。
5)加强混凝土振捣监控,杜绝过振、漏振等现象,对混凝土出模强度进行反复检查,发现模板粘连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理。
6)每层空滑时派专人清理模板、滑道内的粘块和浮浆,保证模板清洁。
7)加强测量监控,扭转和垂直度的观测每班不少于两次,根据观测结果及时进行纠偏纠扭,防止累积误差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