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忘了密码
|
|
|
|
|
|
|
|
|
|
液压滑模技术在某电信大厦中的应用
资讯类型:技术资料 加入时间:2009年4月10日15:27
 
液压滑模技术在某电信大厦中的应用
   一、工程简介
   某电信大厦工程,地下一层,地上二十一层,楼檐口标高为95m,建筑物总高度107.3m,总建筑面积31巧6耐。采用框一剪结构体系,剪力墙利用电梯井、楼梯井、辅助用房组成封闭式的交通核,由于交通核为圆弧形设计,给模板制作安装带来极大困难。因此,本工程采用两侧交通核滑模施工与中间框架结构常规模板施工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利用交通核面积较小,工程量相对集中等有利于滑模施工的结构特点,发挥滑模对复杂结构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以最佳方式解决交通核的支模难题。同时发挥滑模施工速度快的优势,将交通核滑模与柱、梁、板的施工工序进行”滑一浇一”的最佳组合,使交通核滑模基本上不占用绝对工期,以达到最快的施工速度。
   二、滑模施工的原理
   滑模施工是按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将一套特制的滑升模板、提升架和与之配套的操作平台、支承杆及液压千斤顶等组成的滑模装置安装就位,利用液压提升系统作为带动整套滑模装置向上滑升的动力,使液压千斤顶在支承杆上爬升,从而不断地在模板内分层浇灌混凝土和绑扎俐筋的连续施工方法。在滑升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操作平台上作业,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灌始终在模板上口30cm左右进行,当模内浇满混凝土且模板下口混凝土强度达到0.3~0.5MPa后,向上滑升一定高度(25、30cm),这样一边绑扎钢筋,一边浇灌混凝土,一边滑升,直至建筑物顶板高度。其横向结构采用逐层滑空后常规支模的施工方法,以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三、滑模装里的设计与制作
   1、滑模装置的设计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a.确定模板、围圈、提升架及操作平台的布置,进行各类部件设计,提出规格和数量,绘制需加工部件的详图;
   b.确定千斤顶、油路及液压控制台的布置,提出规格和数量;
   c.制定施工精度控制措施,提出设备仪器的规格和数量;
   d.绘制滑模装置组装图,提出材料、设备、构件一览表;
   e.制定滑模装置组装和拆除的施工方案,操作要点和安全技术措施。
   2、滑模装置的设计应考虑下列荷载:
   a.模板系统、操作平台系统的自重,按实际重量计算;
   b.操作平台上的施工荷载,包括操作平台上机械设备自重(按实际重量计算)、施工人员、工具和堆放材料等;
   c.模板提升时混凝土与模板之间的摩阻力;
   d.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及向模板内倾倒混凝土时的冲击力;
   e.振捣混凝土产生的荷载;〔操作平台上机械设备运转时产生的附加荷载;
   9.风荷载。
   以上荷载除按实际重量计算者外,其余按有关规范取值。
   3、围圈采用析架式固定围圈,接头采用等强焊接,围圈在转角处设计成刚性接点。提升架采用双横梁”开”字形架,提升架的立柱上设置支承围圈的钢牛腿,围圈与钢牛腿间用螺栓固定,模板用挂钩固定在围圈上。操作平台采用装配式结构,设计时按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最不利荷载组合进行结构强度、刚度验算,各构件之间采用螺栓连接。
   四、液压提升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根据荷载计算及操作平台构造需要,本工程交通核滑模共需液压千斤顶84台,左、右交通核各42台,分别采用一台YZK一36液压控制台用作液压动力设备,每台千斤顶配一套专用限位调平器用作千斤顶同步控制。液压千斤顶使用前应逐台进行检验,要求在10MPa油压作用下持压5而n,各密封处无渗漏,其卡头锁固牢靠、放松灵活,同时在1.2倍额定承载力的荷载作用下,卡头锁固时的回降量不大于对第一批插人的支承杆,加工成四种不同长度,分别为4m、3.sm、3m和2.sm,以避免支承杆的接头集中在同一截面上。
   五、滑模施工的准备工作
   1、机具设备的准备
   a.电焊机一台:焊支承杆及加固、改装平台等使用;
   b.气割一套:供滑升过程使用;
   c,M12、M16板手及管钳等工具:用于锁调平器,更换千斤顶,维修油路及油泵等;
   d.液压提升系统的调试:检查油路千斤顶有无损坏,油泵工作是否正常。
   2、材料准备
   a.钢材、预埋件及预留洞所需材料准备齐全;b.门洞过梁顶撑及钢管支承杆加固材料,如木料、扣件、钢管等,备好加固所需的脚手架;c.硅表面压光用的材料。
   3、技术准备
   a.在各支承杆上测出水平标高,并每30cm画出调平控制线;
   b.确定预埋件及预留洞位置、标高及留设方案,安装施工用的脚手架;
   c.安装、固定门洞侧模及过梁底板;
   d.对各工种进行技术交底。
   4、施工组织准备
   a、劳动力组织:确定各工种人员配置及负责人,明确工作内容及质量要求。
   b、生产及生活后勤准备
   六、滑模施工钢筋制安与验收
   1、钢筋绑扎应及时,其绑扎速度与模板滑升速度相适应。
   2、水平钢筋在提升架下横梁与滑升模板上口之间绑扎并保证位置准确,每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混凝土表面上至少有一道绑扎好的水平筋。
   3、竖向钢筋绑扎时应按设计要求使钢筋的搭接头相互错开并保证同一截面钢筋的接头面积不大于50%,同时,竖向钢筋的位置应准确,当竖向钢筋与支承杆重迭时,根据等强度代换原则,利用一根支承杆代替一根竖向筋。
   4、楼梯休息平台板等预埋插筋位置、标高应准确,弯折后紧贴模板浇于混凝土中,待滑出模板后及时凿出。
   七、滑模施工浇筑混凝土的操作要点
   1、滑模施工中,混凝土的输送必须满足模板滑升速度的要求。
   2、混凝土必须分层均匀交圈浇灌,每一浇灌层的混凝土表面应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分层浇灌厚度为200一300~,各层浇灌的间隔时间不大于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3、在气温较高的季节,混凝土中加人BDIn型缓凝剂,并且先浇灌内墙,后浇灌阳光直射的外墙;先浇灌直墙,后浇灌墙角和墙垛。
   4、混凝土出模后应及时进行修整、抹平并及时进行养护。
   八、模板滑升的操作要点
   1、当混凝土分层连续浇灌高度大于700~时进行试探性提升,即将模板提升l一2个千斤顶行程,观察液压系统和模板系统的工作情况及出模混凝土的结情况,出模的混凝土用手指按时无明显指坑而有水印,砂浆不粘手而指甲划过有痕,此时说明可以进行提升,如各系统工作正常,每浇灌一层混凝土再提升3一5个行程,浇灌到距模板上口50mm,即转人正常滑升。2、进行试探性提升后,对滑模装置作一次全面检查,其主要内容有:
   a.提升架受力后是否有倾斜或变形;
   b.模板的倾斜度有无变化;
   c,支承杆有无弯曲或带起现象;
   d.操作平台中心有无位移。
   3、正常滑升时,两次提升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5小时,在气温较高时,增加1一2个千斤顶行程,每次提升时,将提升时间、提升高度等作详细记录。
   4、提升时,应使所有千斤顶充分进、回抽。特别注意使距控制台最远的千斤顶得以充分供油和回油时得以充分排油,以免因供油、排油不充分而造成千斤顶升差不一致。提升过程中如出现油压增至正常滑升油压值的1.2倍尚不能使全部液压千斤顶升起时,应停止提升,立即检查原因并及时处理。
   5、在滑升过程中,操作平台应保持水平,各千斤顶的相对标高差不得大于40mm,相邻两提升架上千斤顶的升差不大于20mm。
   6、在滑升过程中,随时检查操作平台、支承杆的工作状态及混凝土的凝结状态,如发生支承杆弯曲、混凝土坍落等现象时,应立即停滑进行加固和修补并查明原因及时排除。7、混凝土出模强度控制在0.2~0.4MPa。
   九、滑模纠偏、纠扭的措施
   1、为防止出现垂直偏差,平台荷载应尽可能均匀、对称布置,增加平台抗偏差的能力。滑模施工时,正常情况下每滑升lm高度核对结构垂直度一次,当发生垂直偏差时采用平台倾斜法进行纠正,即当结构偏向某一侧时,将该侧千斤顶适当提高,使操作平台成一倾斜面(倾斜度不大于l%),利用平台倾斜产生的水平推力来纠正垂直偏差,偏差快消除时及时调平平台,以免产生反向偏差。发生垂直偏差时每滑升30cm对中一次以检验纠偏效果。
   2、为防止因提升架在滑升过程中变形倾斜导致平台产生扭转,在上、下围圈之间设置斜撑,使提升架在滑升过程中始终保持垂直。操作平台产生扭转时,调整提升架两侧千斤顶的高差,使支承杆倾斜于扭转的相反方向,利用支承杆对提升架的导向作用纠正平台扭转。
   十、招要改进的几个问题
   1、随着滑升层数的增加,滑模表面粘结的水泥浆也逐渐增多,导致滑出的混凝土表面越来越粗糙,虽然每滑一层都有进行清理,但在滑模和钢筋的缝隙中清理模板,不仅费时费工,也很难清理干净。为了确保出模混凝土表面始终保持光洁,今后必须改进现有的模板清理方法。
   2、滑模施工需耗用大量爬升用的支承杆,其费用约占单方模板预算价的20%,占单方模板预算价中材料费的30%。因此,改进或回收爬升支承杆,如采用体外布置或拔出回收等方法,对降低滑模施工工艺的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一、结束语
   本工程采用交通核滑模与外围框架结构常规模板施工相结合的施工方案,取得很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1、与常规支模相比,滑模的整体刚度较大,确保了交通核结构断面尺寸的准确,避免了产生模板位移、爆模及漏浆等质量问题。断面、轴线尺寸完全符合要求,垂直度经实测最大偏差为22mm,小于规范规定的充许偏差值。另外,滑模施工浇灌混凝土条件最佳,每层浇灌厚度仅30cm,基本上杜绝了”蜂窝狗洞”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质量。
   2、交通核滑模施工基本不占绝对工期,本工程每层单个交通核滑模施工时间最长不超过20小时,并且一般在楼板浇灌混凝土的第二天就开始滑模施工,这样极大地加快了施工速度。
   3、滑模一次组装好后,便可一直滑升到顶(其中只需少量的局部改造),故层数越多效果越好,省去了大量的模板装拆和垂直运输工作量,成本较低,效益较好。













文章来自:滑模机械网
文章作者:信息一部
新闻推荐
 
关闭窗口
 
网站建设 | 广告刊登 | 汇款说明 E-mail: admin@chinasfm.com 技术支持:简双工作室
电话:0371-69131532 传真:0371-63942657-8001
版权说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信息处联系